2025年4月26日—4月29日,2022级考古文博专业师生一行继续前行,深入三秦腹地,纵贯五千年文明史,从秦砖汉瓦到红色窑洞,再走向田野探方。见习地点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北大学古豳地考古实习基地、延安枣园、石峁遗址博物馆、高家堡古城等。
一、帝国史诗:解码大一统文明的基因图谱
当晨曦穿透一号坑穹顶,两千年前的虎狼之师在光影中苏醒。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仔细观察着坑中陶俑,他们的身形姿势不一,军队阵型整齐,一举一动仿佛都在诉说着千百年前掩埋于黄沙下大秦帝国的故事。大屏幕上三维重建的青铜剑铸造流程图,每把剑需经138道工序,误差不超过0.1毫米;铜车马修复区的伞盖厚度仅4毫米却含40层青铜与锡的复合,工艺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图一 秦铜车马

图二 秦始皇帝陵合影
二、考古现场:多学科交织的文明解码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颠覆传统的叙事逻辑。不同于传统历史博物馆,该馆以“考古过程”为主线,展示考古技术、文物保护修复、遗址发掘方法等,让观众了解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复杂性。我们看到了上官婉儿的墓志,也看到了仰韶文化的彩陶,从洛阳铲到现代遥感设备,我们看到的是从古至今考古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图三 陕西考古博物馆合影
参观西北大学古豳地考古实习基地,考古现场教学令人难忘。在探方中清理人骨时师生们专业的遗址保护技术令人钦佩。这里不仅是考古人才的“练兵场”,更通过实证研究串联起文献中的“豳地”与地下遗存,为解读周人崛起、早期国家治理及华夏文明演进提供了关键线索,堪称“探索周人密码的实验室”。

图四 西北大学古豳地基地考古成果展

图五 西北大学古豳地考古工地现场

图六 西北大学古豳地考古工地现场

图七 西北大学古豳地考古现场合影
三、圣地寻根:红色基因的精神解码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张张黑白照片串联起峥嵘岁月。在复原的枣园窑洞,同学们听着讲解员的解读,体会到了“自力更生”四字的分量。这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精神的远征”,为新时代提供永不褪色的精神动力。
四、文明曙光:史前中国的智慧解码
参观石峁遗址博物馆,呈现出的是4300年前的神秘城邦。站在21米高的皇城台前,全息投影重现古城风光。当同学们触摸着陶片模型时,仿佛看到了古人制作生活用具的场景,音乐考古环节,同学们用复制骨笛吹奏音乐,这是独属于石峁的浪漫。

图八 石峁遗址博物馆合影
五、古今对话:文化遗产的传承解码
终站:高家堡古城!展开时空折叠的画卷,明代城墙与文革标语墙共生,戍边后裔的铁匠铺里,火星飞溅中锻造着非遗铜锁。走在平凡的世界街道上,同学们参观着各家商铺,每一处老宅都似乎在继续讲述着新故事。
文字:尹思霖
图片:方雨田
初审:李鹏珍
复审:檀 晶
终审:李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