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二届全国历史学研究生论坛圆满落幕
11月12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高校中国北疆史研究基地、内蒙古史学会、中国与北部临近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中国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共聚北疆论古今,阐精抉徽开新篇”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二届全国历史学研究生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顺利举办。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家全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守义研究馆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刁培俊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永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宁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延安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共16所高校的59位研究生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共240人参加开幕式并聆听主旨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艳洁教授致欢迎辞。李艳洁对第二届全国历史学研究生论坛的背景、学校概况以及学院历史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各位与会老师和参会人员的出席表示了欢迎和感谢。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陈全家教授以《本溪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为题做主旨报告。陈全家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队的情况。陈全家老师是享誉国内外的旧石器研究大家,通过陈老师介绍,大家对旧石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守义以《民国时期博物馆藏品征集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国立历史博物馆为例》做主旨报告。李守义老师从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政府拨交、调查征集、考古发掘、社会捐赠四种有效的征集途径等方面介绍了品类丰富的文物,以扎实的底蕴为同学展示了博物馆学研究的魅力,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刁培俊教授以《“三大体系”建设、人文原创与纯学术书评:以中国史研究为主的反思》为题做主旨报告。刁培俊老师提到写作一篇论文和书评时应当培养一种理念:批判性思维;精读一部书;耐心、锲而不舍,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当前阶段的学术极致追求,将不停地挑战“更好”和“最好”的极限,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永教授以《关于抗日战争史教与学的几点思考》做主旨报告。于永老师为大家做了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几个核心概念的区别。使同学们对抗日战争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以及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有了新的感悟。也使同学们明白了在论文写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概念和符号的重要性。
下午的分会坛分七个小组,由49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七个小组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方向,论文的内容紧扣中国北疆史及文献学、中国北疆考古学、文物及博物馆学、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关系史的论坛主题。第一组的讨论围绕着两晋南北朝和十六国展开,涉及到龙亢桓氏的复兴、和亲、婚姻等多个问题。第二组的讨论以隋唐时期为主、既有碑刻研究、也有对政治、经济的研究,史料运用呈现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结合。第三组的讨论主要以辽代为时代背景展开,讨论了青海李氏、“学唐比宋”策略、佛教影响下的契丹平民丧葬等内容。第四组以明清前期为时间节点展开讨论、论文题目囊括明朝北部边境政策,范守己、明将毛文龙等人物以及己巳之变等事件,以微观视角切人。第五组围绕清朝中期的几个事件展开了讨论,有康雍乾“蒙古生计”问题、陕西督粮道建制、内务府“生息银两”政策等案例研究。第六组的讨论以晚清近现代为时间线,讨论的问题最为广泛、所使用的史料也更为多样化。第七组的讨论围绕着中国与北方邻近国家展开,包括俄国、日本、蒙古国等国家的卫生史、环境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问题。论坛秉持了“开放包容、求真务实、共同进步”的原则,各位参会人员在论坛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本次论坛充分体现了我们学院在全国历史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实力。通过这次论坛,推动了我院研究生与其他高校研究生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院历史学专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