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动态

THIS NAME

教师动态

首页 >> 教师动态 >> 正文

【北疆史论坛】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基本线索

发布日期:2019-09-24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9年9月23日上午10点,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先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带来题为“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基本线索”的讲座。李治安教授从民族融汇这一条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讲述,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又让人受益匪浅的讲座。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线索有很多:封建君主专制强化下,皇权增强与相权削弱到消失;农业社会下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土地和生存问题;从秦汉开始逐步形成的多民族交融为一体下的民族认同问题等。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汇的进程中一直是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南北并存的格局。从《辽史·营卫志》中的记载可以得知:两种社会以长城分界,长城以南是种植族群,人们以耕稼为食,桑麻为衣,气候多雨多暑,适宜农作物生长,并且人人有居所,住在用围墙围起来的一片片区域之内(城郭)。长城以北是游牧族群,地形多为荒漠,植被少,纬度高,多寒多风,人们以畜牧、打猎、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动物皮毛制成衣物。随水草的丰欠时时迁徙,以车马为主要工具,用来搬运搭房的工具和其余生活用品。而在这种多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下可以折射出来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原王朝朝代盛衰更迭下仍然是大一统的政治走向。

   历史上有四次大的促成民族融汇的阶段:第一次是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代征战四方,逐渐吞并各国,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西晋八王之乱后司马室朝政大乱,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内地百姓和世家大族纷纷南渡。第三个时期是晚唐宋辽金元,晚唐时期各节度使、军镇、农民起义纷纷而起。五代十国延续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宋代时与辽、西夏、金、元等政权并立对峙。但总的来说却促进了各民族在北方地区的交汇与融合。北宋与辽、西夏、吐蕃、高昌等国并立。南宋偏安一隅尚能与金国、西辽、西夏、大蒙古国并存对峙近半个多世纪。第四个阶段是明朝中叶到近代:明朝初期就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在蒙古边境一带设置了四十余卫所作为边防要地,包括东胜卫,开平卫等,大致沿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除此以外,还有两次大的游牧民族南下扰边的五胡乱华,分别是东汉末到南陈和五代辽宋夏金。

   明清小冰期气候使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挥戈南下,或是迁至边境与汉民融居。因而在永乐以后,中原王朝建设九边重镇加强防御。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或交战,或友好互市、互相开关。清代对待游牧民族实行联姻与自制政策。清代人用传输喇嘛教、设置贸易关卡,限制文化等方式缩减游牧民族势力。

   元代和清代都是外族入主中原,但是双方对待汉民政策却有很大不同,由此折射出的统治文化内涵也不同。

   元代是“内蒙外汉”:意思是既有选择的吸收汉地文化,而又保留了本民族风俗习惯。比如说官制的设置上,中央仿汉族设置中书省执掌六部以及设置枢密院和御史台、丞相等官职,但是任职的多为蒙古族;再比如军队设置上,中央是蒙古大族子弟组成的宿卫军最为重要,地方上也是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最为重要,但仍然有新附军的存在;还有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后既有汉地式的庙号、年号、谥号,还有蒙古语尊号……种种迹象都能佐证元代是蒙古俗为内核而汉俗为外围的统治文化特色。

   清代是“外满内汉”:清初对汉民颁布剪辫剃发令、圈地令以及旗汉民分居,目的是为了立正法,消叛逆,防止被汉人同化。清代前期中央设置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是以满族大臣为主。到了康雍乾三代皇帝,他们格外喜欢学习汉文化,而此时满族对待汉族的政策有了很大缓和。满汉之间通婚,汉族地主在朝政占了一席之地。通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清代中期以后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含有满族因素的新汉文化。

   李老师驳斥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华)的理论,崖山之战后陆秀夫背负南宋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而后元朝建立。就像南明政权被灭,清朝入主中原成为正朔王朝一样。钱谦益的诗句,是一直固守在华人心中的汉族始终延续中原王朝的观念,而不承认元代和清代这样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和学术上说的新清史、内陆亚细亚史等的问题一样,都是有误的。无论是元代,还是清代,他们建立的王朝仍然延续着封建君主专制下大一统的进程,也依然继续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设。元代的宣藏院、宣慰司、各地行省等,清代在边疆地区设立将军、各地总督或巡抚,以及其他地方的建置,都是为了打击割裂国家的势力,或者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高度控制。中华的内涵及外沿,也在悄然之中得以丰富和补充。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由古至今形成了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下游、塞北草原三个大地域,和西南、东北、西北等六七个子地域文明板块,承载着社会经济和民族融汇这两个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线索及相互作用。北方民族南下带给中原地区以双重的影响:积极的是元清两代以强大的武力震慑四方,经略边疆,稳固政治;消极的则是保留了一些太过野性的旧习俗,比如元代的诸色户计,明代的配户当差。这些政策都能表现出君臣、君民之间主奴尊卑化的社会观念。两次五胡乱华造成了国家社会经济和汉族精英文化的南移,之后江南地区变的富庶,成为了中原统治王朝强大的资源后备方和原政权倾覆后偏安重建的根据地。

   回顾而言,社会经济是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和原动力。但是民族融汇这一线索也不容忽视。

   这场讲座对于我们中国史的学生而言是一次珍贵的经历。我想这次讲座这么成功和李老师本人的严谨笃学是分不开的,老师对于民族史的专研可以说是成就突出。这次讲座给我们这些专门史方向的研究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往往我们研究某一民族会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顺序进行研究,不免会有些孤立的只思考这一民族的溯源和发展历程。而李老师则有新的立意,通过多个民族史实结合来佐证他讲座的核心观点。